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简析当今的牢骚群体的几个“化”。

发表于2012-06-19
举报
什么时代都有牢骚群体。即使在当年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后的中国,也有牢骚群体存在。因为,当人们不适合新的形势,或无法适应新形势时,总会发牢骚的。因为,牢骚是无能为力的情绪表现嘛!

那么,现在牢骚群体有啥特点呢?我概括如下几个“化”:

其一,公开化——改革开放前,尤其是反右和动乱时期,谁要是敢公开牢骚,这可是断送前途的呵!

改革开放后,因言获罪不存在,许多牢骚者从“满腹牢骚”变成了“口头牢骚”,这就是牢骚群体公开化的现象。

发表于2012-06-19
举报
其二,缩小化——改革开放前,农民被圈在农村,过着比城里人生活差许多的乡村生活,农民当然要牢骚;失去城市生活,过上农村生活的知青,当然要牢骚;被贬为“臭老九”的知识分子当然有牢骚;勤劳人眼睁睁地看着懒人抢吃“大锅饭”现象当然要牢骚,等等。那时牢骚群体很庞大,仅农民就占中国人口的80%左右吧!

改革开放后,农民有了劳动自由,不仅可以务农,也可以进城打工、经商等,知识分子得到尊重;勤劳的人可以少喂养懒人,等等。因此,牢骚群体缩小了许多。至少,农民占国人口的80%左右吧!

虽然,改革开放让牢骚群体缩小许多,但是,还没有完全缩小,或者说缩小得还不够吧!正是如此,还需要深入改革开放。
发表于2012-06-19
举报
其三,老龄化——改革开放前,农村年青农民没有受过旧社会苦,所以,他们缺乏翻身感,且又不服过比城里人生活差许多的生活,因此,他们有牢骚。同样,城里的年青人,尤其上山下乡的知青,也有牢骚。相比之下,从旧社会过来的老人们,因为有了翻身感,所以,能感受生活好起来,也能理解建国的艰辛。

改革开放后,广大年青生活范围广,不再被圈在某地,而是在祖国各地,甚至在世界各地跑事业,所以,他们生活内容很丰富,且又乐此不疲。所以,即使在生活中遇上不顺心事时,也不会牢骚,或只是让牢骚昙花一现。这就像足球场上的运动员一样,虽然有跌混爬打,却也乐此不疲。
发表于2012-06-19
举报
相比之下,那些无事能做的九斤老太式人物,则有因空虚中臆想自己当年风华正茂腔调而产生的牢骚情绪。

其四,网络化——现在许多老人像年青一样地在社会上活动,因此,这些老人精神非常丰富,激情四射。因此,他们很少有牢骚。然而,一些生活圈子窄小,好“宅”的老人,则把网络作为当作自己情绪发泄的空间。注意:并非所有上网老人都有牢骚。我经常看到一些老人利用网络,做他们喜欢做的事,而他们都乐观者。
)
不知我概括正确否?希望网友指正。
上一页|1|
/1页

房天下APP

扫码或在应用市场

搜索“房天下”下载